当前位置: 首页>>新闻动态

快速导航

探寻心中梁家河 不忘初心再出发

  

沉浸式体验习总书记的知青文化魅力

image.png

5月25日,我有幸作为临沂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党性教育培训学员,走进梁家河红色教育基地,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,零距离体验知青文化魅力

image.png

我们老促会27名学员,跨越940公里的高速之旅,沿途穿越层峦耸翠的太行山,横跨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晋中平原,通过延安黄河大桥西行30公里,就到达了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。

image.png

据《史记》记载,秦时都城通往北方包头一带的“高速公路” (秦直道)就经过文安驿,悠久的历史为文安驿留下了文州书院、古道驿站等众多文化遗址从地名上这个“驿”字可以看出,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,具有悠久的驿站文化,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,官员和军事情报人员途中食宿、换马的场所。

image.png

沿着文安驿古镇道路往上走,可以看到一面巨大的知青墙,上面写着1500多名北京知青的名字,在中间部位,有一个熟悉的名字,那就是习近平。

image.png

文安驿向东8公里,是中国当代作家路遥故居(代表作长篇小说《平凡的世界》《人生》等)习近平总书记谈起《平凡的世界》说:“我跟路遥很熟,当年住过一个窑洞,曾深入交流过。”

往南,沿着一条柏油路向山里走5公里,就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度过知青岁月的梁家河村

image.png

我闻着轻风送来陕北高原泥土的气息,鲜红的旗帜在梁家河村迎风飘扬,零距离地感受梁家河精神。

穿梭在总书记住过的每一座旧居,凝视着村史馆和窑洞中一幅幅珍贵的照片、一件件往时的农具,抚摸着总书记睡过的土炕、床铺,用过的马灯、煤油灯,既亲近而又激动,敬仰之情油然而生。

知青上山下乡,是一代人为响应国家号召做出的选择,也是两代人数十年间的相互牵挂。来到延安的2万多名知青中,既有习近平、王岐山这样的政界领袖;也有史铁生、陶正这样的文坛才子;更有一大批像王立哲那样的商贾精英,以及在其他方面有所建树的知青们。

image.png

90年代编纂的《延川县志》记载,北京1300多名知识青年搭乘知青专列,从北京驶往陕北,一天一夜后,抵达陕西铜川站,然后换乘汽车,穿越黄土高原上的千丘万壑来到延安,1969年1月23日来到距离延安80公里的延川县落户插队。

image.png

北京知青被分配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后,各大队支书根据提前分好的名单,赶着马车带着15名知青回到梁家河村,其中就有习近平。从那一刻起,16岁的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开始了他7年的知青插队岁月。

image.png

   1973年习近平(左2)与梁家河知青合影。


  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张开了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习近平和北京知青。初来乍到,两眼陌生,这对于从未接触过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北京娃来说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。

image.png

多年以前,梁家河是一个籍籍无名村落贫穷“落后”是它的代名词。虽说在公社的所在地,属于自然条件居住相对较好的那种村子,但当时一不通公路,二不通电,人们过着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的生活。北京知青来到陕北农村后,给这些古老、闭塞的山村带来了活力,知青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慢慢被农村人接受和效仿。比如年轻人开始刷牙,妇女也开始用上了卫生纸。

习近平去延川县梁家河插队时,随身带去的除了换洗的衣服外,剩余的全是书籍。

image.png

习近平和他的小伙伴们住窑洞、睡土炕、吃玉米团子和窝窝头,闯过了“跳蚤关”、“饮食关”、“生活关”、“劳动关”、“思想关”,白天他和乡亲们一起挑粪拉煤,一起拦河打坝,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坚持学习。他做过赤脚医生、记工员、农技员。在这里加入了共产党,后来担任了梁家河大队书记。

image.png

    他和社员们一起艰苦鏖战,打井汲水,筑坝淤地,建沼气池,办铁业社,开代销店,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这里的山山水水,在梁家河留下了永恒的历史印记。

image.png

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生活期间,共住过三个窑洞,一是生产队队长张清源家,二是吕侯生家,三是村里的知青窑洞。

    1969年1月,梁家河插队的习近平、雷平生、王燕生、杨京生6名知青分在二队,最初全都挤到生产队的队长张清源的一孔窑洞里,在一个铺炕上睡觉。

image.png

后因张清源和刘金莲结婚,不到一年,他们又搬到对面的吕侯生家的窑洞里住。

image.png

1970年,村里为知青砌了6个并排的新窑洞,这个地方后来被叫做“知青院”。

image.png

一开始,队里派张卫庞专门给知青们做饭,灶房设在张卫庞家的窑洞里。

image.png

习近平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时,村里的知青都走光了,就剩下他一个人了。他每天既要忙村里的事情,又要参加队里的劳动,根本顾不过来做饭、刷碗,他又在张卫庞家搭伙吃饭将近一年,一直到他上大学离开梁家河。

1975年,习近平因当时父亲习仲勋的政治问题无法进入学校学习,推荐书最后送到县委书记的办公桌上。县委书记最后拍板,“老子是老子,儿子是儿子”,习近平才得以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深造。

image.png

1975年10月,梁家河村民欢送习近平(前排中)入学留念。

习近平书记离开梁家河后,仍然牵挂着村里的父老乡亲,乡亲们也时刻惦记着习近平,他们相互保持着联系,乡情与日俱增。他在任厦门市委书记期间回到了梁家河,给每家每户都带来了礼物,送上了问候,同时,筹集20多万元为村上修建了一个8孔窑洞的小学。他曾4次复信向父老乡亲问好,勉励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。他意味深长地说:“陕西是根,延安是魂,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”。

image.png

2015年11月,梁家河村合并3个村后,现辖7个村民小组, 433户1187人,土地总面积14777亩。如今梁家河村里先后通电、通自来水、柏油路、电话,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.89平方千米,完成治沟造地面积1605亩,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.5亩,粮食亩产提高到800公斤,人均纯收入已突破2万元,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,村民拥有了舒适、整洁的生活环境,2018年获评“中国十大最美乡村”,也孕育出了新时期的梁家河精神。

当习近平总书记听到梁家河村已全面脱贫的喜讯后,欣然亲笔题词:“梁家河这个小山村的变化,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。”

image.png

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,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梁家河,驱车奔赴下一站——延安继续接受红色教育汽车在长延高速行驶,望着车窗外苍茫浑厚的黄土高原,扑入眼帘的是峰峦叠嶂、群山桑翠,到处郁郁葱葱,公路两旁远山碧透,近田如茵似毡子。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窑洞,作为陕北黄土高原上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“穴居式”特色民居并不多见了。

image.png

望着眼前的景色,我不由得心潮起伏、思绪万千。陕北黄土高原啊,您虽然贫瘠,但您的精神世界又是那么富足,您用甘甜的乳汁,孕育了梁家河精神:

坚定信念,一心为民,艰苦奋斗,敢干担当,敢为人先,廉洁奉公。

(作者:张金玉)

          2023年6月2日
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